<menu id="01ek1"></menu>

  1. <span id="01ek1"></span>

  2. 首頁 > 揚州 > 自由行攻略

    揚州口袋書(景點美食攻略及景點講解)

    閱讀 322 自由行攻略 2023-03-22
    桃李不言 馬蜂窩攻略作者

    世界名盛及博物館搬運工

    一、揚州景點、美食全圖

    以下攻略圖基本囊括了初到揚州所有必游景點及推薦度較高的美食地,同時我也列出了三個火車站及機場的位置。從該圖可以看出,節奏快一點的話,兩、三天基本就能把這些景點轉完。如果是全家出游,可以打車,以節省時間。住宿可以在東關街、何園附近,離景點近,吃飯也方便。
    關于旺季游客激增所導致問題的重點提示:
    【問題1】景區附近打車難
    各景點之間雖然離得不遠,但是揚州不比蘇州、杭州,城市非常小,接待能力有限,打車比較困難,因為出租車怕堵在景區附近,所以一般不會開到景區附近去堵著。
    【建議】騎電動自行車往返于景區之間,可能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揚州街頭、景區附近有大量的電動自行車。
    【問題2】吃揚州早茶難
    同樣,當地就那么幾家經典餐館、如帶春字的那幾家,還有怡園、花園茶樓、蔣家橋餃面店等,景區周圍也都有連鎖店,位置上雖然方便,但由于游客多,所以吃當地小吃排隊會很久。
    【建議】
    1、避開景區附近的連鎖店,打車或騎電動車去距離較遠的連鎖店,人會少很多,即便排隊一般也就十分八分即可。即便把路上往返的時間算上,也比在景區附近熱門店鋪排隊時間短很多,順便在坐車或騎行途中欣賞揚州市容市貌放松下心情,總比在店門口或店內混同在烏央烏央的人群里排隊的心情要好很多。
    2、另辟蹊徑去其它“不知名”的早茶店。不要一味相信評分,即便是最有名的幾家早茶店評分超過4分的也很少。在地圖上找那些小區附近或里面的早茶店,往往都是當地人去的地方,人還少。
    【問題3】大名鼎鼎的“大運河博物館”很難預約
    “大運河博物館”是出了瘦西湖之外,其重量級緊隨其后的地方。免費參觀固然好,但是需要提前在公眾號預約,如果你明天參觀,今天預約那就晚了。
    【建議】
    1、出行前就定好大運河博物館的行程,最好提前一周預約比較保險。
    2、萬一預約不到,還有一個補救辦法,那就是需要花錢了。因為博物館有付費講解+預約票的服務,84元/人,所以買講解票自然不需預約就能進博物館了。

    二、“揚州”相關名詞解釋

    (一)“二分無賴是揚州”

    二分無賴,這是罵揚州的話嗎?當然不是,相反是極高度夸贊揚州的詩。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徐凝的一首七絕《憶揚州》:
    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頭易覺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蕭娘:南朝以來,詩詞中的男子所戀的女子常被稱為蕭娘,女子所戀的男子常被稱為蕭郎。
    桃葉:原指晉王獻之愛妾名。這里代指所少女的代稱或指思念的佳人。
    無賴:無奈,無可如何,是愛惜的反話,也有可愛、可喜意。
    全詩大致意思:我愛戀思念的小佳人兒啊,你的臉蛋太滑嫩,怎能禁得住淚水?你的眉間愁云滿布,我怎忍心離去啊。天下若是三分明月夜,有二分無奈要在揚州。我抬頭看著月亮,如果天下的月色分為三分,有三分之二都在揚州,因為這里有我的牽掛,有難以割舍的美景,讓我更難離去。

    (二)“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揚州的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美術史上也常稱其為“揚州畫派”。大家最熟悉的鄭板橋就是揚州八怪之一。他們大多出身貧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書畫往往成為抒發心胸志向、表達真情實感的媒介。?揚州八怪的書畫風格異于常人,不落俗套,有時含貶義,因此稱作“八怪”。
    個園里的介紹

    (三)揚州三把刀

    揚州三把刀,是揚州地方傳統手工藝品,即天下聞名的揚州廚刀、修腳刀、理發刀。?三把刀在揚州人手中不僅是一門技術,還是一門藝術,成為獨具地方特色的揚州文化的一部分。
    何園旁的小攤
    東關街磨刀銅像

    三、揚州特色美食清單

    (一)早茶

    早茶絕對是揚州美食里的扛把子,很多人為了盡可能多種類地品嘗,以至于一天三頓都吃早茶。好在早茶店一天到晚都開著。早茶店在揚州絕不止大家都熟知的花園茶樓、蔣家橋餃面店、冶春茶樓等,還有很多散落在小區、深巷內的茶社。光是包子這一類就夠人吃一周的了。大家可以參考下圖的種類。文中僅列舉一部分知名度較大的且本人吃著也挺順口的,供參考。
    花園茶樓外賣包子
    三丁包:肉丁、雞丁、筍丁
    五丁包=三丁包+參丁+蝦丁
    豆腐皮包
    蟹黃湯包
    筍肉鍋貼
    千層油糕
    不同類也可以混搭
    蝦仔餃面:餛飩+面條
    燙干絲:豆腐絲
    揚州炒飯:雞蛋、玉米、青豆、胡蘿卜丁、蝦丁

    (二)揚州特色菜肴

    清燉蟹粉獅子頭
    大煮干絲
    水晶肴肉
    揚州鹽水鵝
    揚州人吃鵝還是很多的,除了在餐館,在大街小巷、美食街上都有賣鹽水鵝的,為了方便游客攜帶,店主還可以免費真空包裝。

    四、瘦西湖導游

    (一)“瘦西湖”由來

    歷史上有一個皇帝與揚州有著不解之緣,那就是隋煬帝。他當年建大運河就是通往瘦西湖的,他的行宮也在這里,就是現在唐城遺址所在處。所以瘦西湖這一帶就成了行宮的城濠,之后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時代均有城濠,現在的瘦西湖是歷代城濠連綴而成,而且也與大運河相通。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可見這里就是連通大運河保障皇帝行宮供養的。清乾隆年間,揚州的鹽業興盛,瘦西湖由于年長日久,湖心淤塞,鹽商便出資疏浚,并在東西岸興建起許多亭臺樓閣。到了二十年(1815年)后,揚州鹽業衰退,湖上園林也逐漸蕭條荒廢。之后,到了天平天國混戰時期,這里更是破敗不堪。傾巢之下無完卵,國運日衰,更別說這里了。直到近二十年,瘦西湖才經過河道疏浚、景點恢復而重新“振作”。

    (二)“瘦西湖”得名

    “瘦西湖”之名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為清初吳綺《揚州鼓吹詞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钡珕栴}是“瘦西湖”一詞是怎么來的?還是沒有說清?!笆菸骱币辉~可能來源于三個鹽商冠名的傳說。
    食鹽作為第一調味品,自古都是人們生活必需品,做食鹽生意,是一本萬利,因此古代能夠從事食鹽生意的人,很多都是富商,也是封建社會募捐的大戶,我們知道運河會發生淤積,因此需要經常清淤,有三位鹽商出資為它清淤,順便在這里修建了很多亭、臺、樓、閣,有附庸風雅之嫌,與現在的“冠名”很像,希望給“保障湖”起個風雅的名字,苦于腹中墨水有限,跳不出“西湖”的圈子,一說因它在揚州的西側,也叫“西湖”,另一個說叫“小西湖”等等,后來受一讀書人啟發,可以西湖相媲美,區別在于它比較狹長,故冠名為“瘦”西湖。
    瘦西湖因連接著京杭大運河,可以直通北京,受益于便捷的水路交通,這里被打造的非常美麗,因此吸引來了杭州的詩人汪沆hàng,他看過之后,覺得保障湖可以西湖相媲美,于是賦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詩中描述了瘦西湖一帶的景致與繁華,和杭州一樣,市井繁榮,這里揮金如土,用錢如沙,像銷金的鍋子一樣,故稱“銷金鍋子”??梢娡翥靐àng是認同“瘦西湖”的命名的,確實形象而貼切。

    (三)瘦西湖游覽路線圖及講解

    按照下圖路線游覽基本就把景區所有景點都囊括在內了。圖右側大片區域不是景區,是高端度假大酒店,不是土豪就不要考慮住了。
    從南門進首先到“長堤春柳”,堤長六百余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間。每當陽春三月,春花繽紛爛漫,柳絲婀娜起舞,飛揚如煙。相傳當年隋煬帝楊廣為到揚州,下令開挖南北大運河,河道開挖好之后,翰林學士虞世基建議在河兩岸種植柳樹,一來可以遮蔭,同時也可以保護堤壩。隋煬帝當年還親手栽了一株柳樹,并賜姓為“楊”,后來人們便稱柳樹為“楊柳”。
    長堤春柳
    “園中有園”是瘦西湖的特色之一,瘦西湖內徐園就是一處始建于清代的園林建筑,構筑于\"桃花塢\"韓園舊址。后來經過戰亂,到辛亥革命時期,這里成了軍閥徐寶山的私人園子,故名“徐園”。
    徐園入口
    “徐園”的書寫運用了兩種不同的字體,卻是和諧成趣,門頭題字的是在揚州有名的書法家風先生(人稱為瘋先生),說起風先生為此園的題字。
    行書“徐”+草書“園”
    據說徐寶山請風先生求字而不得,下人設計請風先生喝酒,酒過三巡請先生留個字\"清風徐來,春色滿園\",寫到一半,風先生感覺上了當,于是后邊四個字就用草書。徐寶山也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好用上了這兩個字,所以園名一為行書,一個草書。經人指點,徐寶山發現這\"徐園\"二字還有問題,一個是\"徐\"字中間的一豎是出頭的,是錯字,一是園中間是一虎字,外邊也不是一正規的口字,這不是說我徐某人是籠中之虎嗎?于是對風先生問起罪來。風先生也能自圓其說,徐字出頭,說明你不是人下之人,總有出頭之日。至于圈中之虎,是說你在當地是一頭猛虎,說明你勢力大啊。徐寶山聽后點頭稱是,一場風波總算過去了,這園上的二字也就一直沿用了下來。
    徐園
    園中有黃石迭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內有池塘,池水與湖水相通。過池是館軒,取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之意,而稱聽鸝館。
    徐園聽鸝館
    聽鸝館鐵鑊
    聽鸝館前陳列鐵鑊(huò,指無足鼎、鍋之類)兩具,相傳為南朝簫梁時鎮水之物,并立有《鐵鑊記》碑文,相傳是南朝梁時期的遺物,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看完徐園,登橋到對面小島就是小金山,原名“長春嶺”,建于清代中葉。當時揚州豪紳為了打通瘦西湖至大明寺的水上通道,在瘦西湖之西北開挖了蓮花埂新河,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這就是今天的小金山。
    小金山入口
    釣魚臺
    小金山四周環水,水隨山轉,山因水活。
    小金山風亭
    山頂有“風亭”一座,是全園最高點。
    釣魚臺
    小金山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為一方亭,名“吹臺”。相傳乾隆皇帝在這里釣過魚,因而又叫釣魚臺。
    釣魚臺三面臨水,各有圓門一孔。從釣魚臺前右側看去,正中圓洞恰好收入“五亭橋”一景,左面圓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儼然兩張獨幅畫面,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欽佩。
    月觀是臨湖建筑的廳堂,四面皆為格扇,堂后是桂園。
    繞小金山往西,湖面在小金山與對岸之間呈狹長型,宛如碧綠的玉帶一般。正是在這里,建有一座小巧玲瓏的石拱橋,儼然如綠色玉帶上的一塊白色玉版,大約橋的名稱便由此而來。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巡鹽御史高恒及揚州鹽商為迎奉乾隆帝而建五亭橋。該橋仿北京北海五龍亭和頤和園十七孔橋而建。
    北海公園五龍亭
    頤和園十七孔橋
    五亭橋,別名蓮花橋,揚州地標建筑,是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有“中國最美的橋”之稱。
    五亭橋,上建五亭、下列四翼,也就是那是個方形的墩子,正面和側面加起來一共15個橋洞。
    五亭橋
    五亭橋的建筑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教授曾評價說:“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是盧溝橋,最秀美的、最富藝術代表性的橋,就是揚州的五亭橋了”。
    “工”字型橋基
    中秋之夜,可感受“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從五亭橋下來往西就是白塔。白塔又稱喇嘛塔,是藏傳佛教塔制,因元代貴族信奉藏傳佛教,所以元代以降,漸行全國,此處舊塔建于何年,已不可考。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兩淮鹽總江春集資仿北京北海白塔,就舊塔基建造。雖是仿制,但其型制和意境已大有區別。北海白塔是寺廟塔,肚大頭細,且高大,彰顯佛教莊嚴之感,而此塔系園林塔,以柔秀見長,僅為瘦西湖點綴。
    塔座全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座為八角四面,每面三龕(圖中三個小方孔處),龕內磚雕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十二,一天十二時辰,筑臺五十三級,象征童子拜觀音的五十三參圖,相輪(塔脖子)為十三層,象征天的最高處十三天。
    熙春臺,相傳是清代揚州鹽商為皇帝祝壽之所。與五亭橋遙遙相望,北側通過曲廊與十字閣相連。
    這里近幾年還有過一段不愉快的插曲。2012年6月11日凌晨3時許,某商業劇組在揚州瘦西湖拍電視劇,期間用于拍攝所用的重達58噸吊車發生側翻,48米長的吊臂砸在瘦西湖熙春臺的屋頂上,三個飛檐損壞嚴重,屋頂瓦片多處受損。估計以后再也不允許在這里拍劇了。
    繼續往北走不遠就是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橋”。
    說到“二十四橋”,不禁又想起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這首詩已流傳了一千多年,可謂婦孺皆知。詩因橋而詠,橋因詩而聞。
    二十四橋明月夜
    這首詩描寫了揚州風光繁華獨絕、浪漫美麗,借此寄托了對往日舊游之地的思念,同時也對友人進行了善意的調侃和羨慕之情。全詩大致意思是說,青山隱隱起起伏伏,姜水悠遠綿長,秋時已盡,江南的草木還未凋謝。二十四橋被明月映照的清幽月夜,老友你在哪里聽美人吹簫歌唱?
    關于“二十四橋”,單橋名就引動多少文人學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筆墨官司。有兩種說法,一是指有二十四座橋,據沈括《夢溪筆談》,唐時揚州城內水道縱橫,有茶園橋、大明橋、九曲橋、開明橋、通泗橋……等二十四座橋,后水道逐漸淤沒。北宋時僅存六座橋?,F今僅有開明橋、通泗橋的地名,橋已不存在。

    第二種說法,橋名即“二十四”,很顯然景區復建的橋取的是第二種說法。石拱橋呈玉帶狀,長24米,寬2.4米,24根玉石欄桿圍以兩側??磥?,這一新建景區是采用橋名“二十四”之說了。

    再往北就到了萬花園景區,首先到湖邊的靜香書屋。
    靜香書屋重建于1992年,“靜香書屋”是號稱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所書,他詩、文、書、畫無所不精。金農擅畫梅花,曾言“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俗了人”。
    書屋坐北朝南,三間開青磚瓦房,為典型清代風格。這里圍以黛脊粉墻,畫舫是半舫,亭為半亭,月洞口的美人靠也僅有一半,打破了舊園的對稱規整,顯得輕靈活潑。1993年,以靜香書屋為藍本設計的“清音園”參加德國斯圖加特博覽會“中國園”展出,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以及獨特的營造構思,榮獲“金杯獎”,在德國當地永久保存。

    “石壁流淙”是以前鹽商徐士業別墅,又名“水竹居”(乾隆帝御筆)。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曾指出《紅樓夢》中最主要景點怡紅院就是以揚州水竹居作為藍本的。
    清晚期,“石壁流淙”頹敗于戰亂,至今勝景不在,所以我們至今只能看到流水也石壁,而無當年豪華別墅的勝景。
    《夢溪補筆談》載: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舊城南北十五里,東西七里。由于揚州唐城面積較大,僅西城墻上就有四座城門,全國絕無僅有。這是因為揚州是一座商業大城市,人口較多,為了進出方便,揚州城每隔1000米左右即開一座城門,并建有一條東西縱貫的大街。而一般的城市一個方向只開一座門,就是當時首都級的長安、洛陽等大城市,不過只開3座城門,而揚州當時卻開13座城門,其中北門一座,南門4座,東門4座,西門4座。羅城城垣四周環以深壕。其繁榮可見一斑。僅是此處西墻便有四座城門。
    在遺址的西側,便是瘦西湖河道。瘦西湖,在唐代還沒有這個名字,它只是一條護城河,原是唐羅城、宋大城的護城河遺跡。唐代的這座羅城到宋朝后由于戰爭等緣故,被徹底毀滅,基本上是一片荒郊。由于戰爭和多年來的坍塌風化,這座羅城遺址早已面目全非,我們今天也只能憑想象了。
    揚派盆景博物館,主要分為室內、室外展示區和盆景制作養護區三部分。在建筑設計上充分結合了地形特征,體現出了古樸典雅之美,與盆景蒼古的藝術審美相吻合。
    揚派盆景,是中國盆景“五大流派”之一,融“詩、書、畫、技”于一體,“清秀、古雅、飄逸、寫意”的風格和“一寸三彎”的剪扎技藝,至今仍是揚派盆景區別于其他各派盆景的最顯著特征。
    瘦西湖廉政書畫院位于北門附近,里面有少量的書畫展,建筑古樸穩重,環境清幽,穿過長廊還有一小片開闊的水域,自成一景。

    五、淮東第一觀——大明寺

    (一)“大明寺”由來及寺名變化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而得名。1500余年來,寺名多有變化,如隋朝仁壽元年(601年),皇帝楊堅為慶賀其生日,下詔于全國建塔30座,以供養佛骨,該寺建“棲靈塔”,塔高九層,宏偉壯觀,被譽為“中國之尤峻特者”,故寺又稱“棲靈寺”、“西寺”,唐末稱“秤平”等。清代,因諱“大明”二字,一度沿稱“棲靈寺”,乾隆三十年皇帝親筆題書“敕題法凈寺”。1980年,為迎接鑒真大師坐像回國巡展,復名“大明寺”。
    同很多名勝古跡一樣,大明寺也同樣遭受屢建屢毀、屢毀屢建的命運。自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初建,到唐“會昌法難”時九層棲靈塔遭大火焚毀。之后歷朝歷代均因戰火或政治動蕩而或毀或建,到近代太平天國遭毀,同治中后期又重建,之后經歷民國、新中國時不斷修葺,由于周總理的大力維護,也在文化浩劫中得以幸存。1963年為唐代大鑒真圓寂1200周年,為迎接紀念盛會的召開,又修葺一新。1979年,寺廟全面維修,佛像貼金,大明寺煥然一新。1980年,為迎接鑒真大師坐像回國巡展,復名“大明寺”。
    棲靈塔

    (二)“大明寺”導游講解

    很多游客都是先游覽瘦西湖,從北門而出,不行約一里地,在沿著數百節舒緩石階,就登上大明寺前的廣場,迎面是一座莊嚴典雅的牌樓。
    大明寺牌樓
    牌樓為紀念棲靈塔和棲靈寺而建,四柱三楹,下砌石礎,仰如華蓋。中門之上面南有篆書“棲靈遺址”四字,為清光緒年間鹽運使姚煜yù手書,字體雄美。牌樓前面南而踞的一對石獅格外引人注目,石獅按皇家園林規格雕鐫,造型雄健,正頭,蹲身,直腰,前爪平伏,傲視遠方。它們是揚州名剎重寧寺的古老遺物,60年代移至此處。
    寺前東西院墻上分別嵌著兩塊石碑。
    東為蔣衡山“淮東第一觀”,出于秦少游《次韻子由題平山堂》:“游人若論登臨美,須作淮東第一觀”,因宋時揚州屬淮南東路,故有此稱。
    西側則是王澍書“天下第五泉”,位于大明寺康熙、乾隆御花園內。唐代狀元張又新、唐代刑部侍郎劉公伯、茶圣陸羽皆為此泉作記。乾隆皇帝三度臨幸大明寺御花園內,茶興助其詩興:“有冽蜀崗上,春來玉乳香?!闭媸牵骸皬膩砻磕茉u水,自古高僧愛斗茶?!边^去此處一直有塔井和下院井之說,明代大明寺僧滄溟曾掘地得井。嘉靖中葉,巡鹽御史徐九皋書“第五泉”三字,青石紅字,字形豐腴壯麗,人稱此為“下院井”。水島上一井,是乾隆二年汪應庚開鑿山池種蓮花而得,并于井上建環亭,由著名書法家、吏部王澍書“天下第五泉”。
    大明寺正門上額的“大明寺”三字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集隋代《龍藏寺碑》而鐫,字體古風流溢。如果細心,會發現很多寺廟的題字都是趙樸初先生的墨寶。
    漢傳佛教天王殿標配:中央彌勒佛,背面為護法韋馱,兩旁分立持國、增長、廣目、多聞四大天王。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這里的四大天王不像我在北方看到的那樣兇煞,尤其上圖左邊這位東方持國天王,笑瞇瞇地跑著琵琶甚是慈祥可親。
    過天王殿則庭院開闊,古木參天,香煙繚繞。大雄寶殿為清代建筑,面闊三間,前后回廊,檐高三重,漏空花脊。屋脊高處嵌有寶鏡,陽有“國泰民安”四字,陰有“風調雨順”四字。
    大雄寶殿內法相莊嚴,經幢肅穆,法器俱全。正中坐于蓮花高臺之上的釋迦牟尼大佛,被尊稱為“大雄”。大佛兩側是他的十大弟子中的迦葉和阿難,東首坐著藥師佛,西首坐著阿彌陀佛。
    大雄寶殿西側即平山堂。平山堂是北宋大學家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所建。堂前花木扶疏,庭院幽靜,憑欄遠眺江南諸山,恰與視線相平,“遠山來與此堂平”,故稱“平山堂”。后來蘇東坡任揚州太守時,常來此憑吊。
    西園
    在平山堂之西是一座富有山林野趣的古典園林——西園,始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咸豐間毀于兵火,同治間重修。1949年后又多次重修。今園中古木參天,怪石嶙峋,池水瀲滟,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據唐人張又新《煎茶水記》所載,這里的泉水在當時被品評為天下第五。宋歐陽修在《大明寺泉水記》中稱:“此井為水之美者也?!?
    鑒真紀念堂入口
    大明寺最有特色的建筑是鑒真紀念堂,據周總理指示,為紀念鑒真法師圓寂1200周年,于1963年中日兩國紀念鑒真圓寂1200周年時奠基,于1973年建成。鑒真東渡日本前,曾為大明寺住持。從唐天寶元年(742年)起,先后十余年,歷盡艱險,至第六次東渡成功,將我國佛學、醫學、語言文學、建筑、雕塑、書法、印刷等介紹到日本,為發展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22年,日本學者常盤大定在寺前樹立唐鑒真和尚遺址碑。
    紀念堂內鑒真法師坐像
    紀念堂正中供奉著鑒真法師坐像,這尊坐像是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鑒真像,用楠木雕刻干漆夾纻而成。坐像前有一只銅香爐,為日本天皇所贈。
    紀念堂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模式,由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設計,共包括碑亭、長廊和紀念堂三部分組成,總面積達七百平方米。
    紀念堂入口梁思成先生塑像
    當然寺內最重要也是最顯眼的建筑,那就是在游覽瘦西湖時都能看到的棲靈塔。
    瘦西湖借棲靈塔成自己之景
    正因為有了棲靈塔也讓“鄰居”瘦西湖受益,平坦地上的景致中,遠處有寶塔點綴,立即使畫面生動活潑起來,這就是中國園林中著名的造景方法——借景。
    棲靈塔
    棲靈塔共九層,始建于隋仁壽元年(601),唐代詩人李白、高適、劉長卿、蔣渙、陳潤、劉禹錫、白居易均曾登臨,并留下千古絕唱,反映了被譽為“中國之尤峻特者”的棲靈塔氣勢磅礴、高聳云天的雄偉氣概。棲靈塔自唐會昌三年(843)毀滅,大明寺只?!皸`遺址”,而無棲靈寶塔,香客和游人深深引為憾事。到了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僧人可政募集資金建造了一座七級多寶塔。這座寶塔又于南宋時毀圮,自此,大明寺再也沒有重建棲靈塔之舉。
    時值1980年,鑒真大師像從日本回揚州“探親”,各界人士倡議重建棲靈塔,勵圖宏業。大明寺僧眾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多方籌集資金,準備興建。1988年,大明寺主持僧瑞祥法師在該寺東園擇址奠基,儀式隆重,并立石為記。瑞祥法師圓寂后,能修法師賡續其志,募化資金,虔心操作,企求早日建成棲靈塔。1993年開始論證建設,經過政府多部門、各方人士共同努力,經過兩年多的緊張施工,于1995年歲末落成。

    該塔據有關棲靈塔點滴文獻記載,復經實地調研、考察國內現存唐塔,結合專家工作經驗,設計而成。新建塔為仿木構樓閣式。原設計欲制成木塔,可惜優質大直徑的杉木在國內很難籌集,于是更改方案,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與木構結合。建筑用料,精心檢選,木石兩大類,尤加重視。所有木制構件材類,一律用自然生長杉木。
    棲靈塔塔身方形,底層平面為22米×22米,面積484平方米。九級佛塔置于2.50米高的承臺之上,塔下設地宮,深4米。建筑總面積1865平方米。塔高各層不一,第一層8.10米、第二層7.15米、第三層6.55米、第四層6.45米、第五層6.35米、第六層6.25米、第七層6.15米、第八層6.05米、第九層7.40米,塔尖8.55米,包括地宮在內總高度73米。

    六、個園及東關街

    (一)“個園”的主人姓“個”嗎?

    與許多以第一任主人姓氏命名的園林不同,“個園”名字的來歷頗有意趣。清代嘉慶年間,官宦家庭出身的黃至筠yún成為兩淮鹽業商總,在揚州購置了一處舊宅,即原明代“壽芝園”,修葺翻新后,造就了我國優秀古典園林中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藝術價值的園林之一。黃至筠極愛竹,該院的名字、取景、格局均與竹有莫大關聯,“個”字的象形即為“竹”,取名“個園”,即不落俗套,也將主人的情趣映襯其中。

    (二)個園特色

    【特色一】以遍植青竹而名
    【特色二】四季假山
    冬景假山
    春景假山
    夏景假山
    秋景假山
    秋景假山是孩子們最喜愛捉迷藏的所在,但家長們要注意這里其實也是通道,注意小朋友們的安全。
    東關街,其實就是指東關歷史文化旅游區。個園其實就屬于其一部分。從個園出來后,可以隨便逛逛吃吃看看。江主席就是揚州人,他的故居就在這個區域的西南角,但只是地圖上標出來了,但卻不開放。此外,還有很多歷史遺跡,很多都改成高級客棧了。大名鼎鼎的美食街,如皮市街等都在這里。
    個園位于東關街西北角
    這些地方,與其他城市的歷史老街都差不多是一個套路,專門針對文藝青年之類的。
    皮市街

    七、何園

    (一)何園的由來

    何園,原名寄嘯山莊,園名取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 “依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
    清光緒九年(1883年),何芷舠dāo由湖北漢黃德道兼江漢關監督的官任上卸任到揚州,購得吳氏片石山房舊址后擴為園林,在揚州建造寄嘯山莊,前后歷時13年之久,是揚州私家園林中的壓軸之作?;旧蠜]有遭到過嚴重毀壞,保存很完好。

    (二)何園主人不簡單

    何氏家族和中國近代史上幾個赫赫有名的大家族關系十分密切:北洋大臣李鴻章、光緒皇帝老師孫家鼐是同鄉加兒女親家,進退與共;與光緒皇帝另一位更有名氣的老師翁同龢以及清廷重臣、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也有姻親關系。

    到了更近的時間,曾在何園寓居過的名人有很多。著名國畫大師黃賓虹,他六次來揚州,寓居在騎馬樓東一樓。著名作家朱千華先生,曾寓居何園五年多,其舊居在騎馬樓東二樓。
    騎馬樓

    (三)“晚晴第一園”:四個第一

    中國當代古建園林專家童寯、劉敦楨、潘谷西、羅哲文、陳從周等都對何園獨特的造園手法備加贊譽,稱它為“江南園林中的孤例”。羅哲文先生還專門為何園題詞“晚清第一園”。
    【天下第一廊】復道回廊
    【天下第一窗】花窗——“何園之眼”
    花窗,俗稱花墻頭、漏花窗、漏窗,是中式建筑之中的點睛之筆。除了原始的功能用來采光、通風、排煙外,它更起到了一種裝飾和美化的作用?;ù靶问蕉喾N多樣,各種構圖巧妙的圖案相互交錯,組成了無數種寓意吉祥的圖案樣式,讓人透過這一扇扇花窗,在各個角度找到園林的“畫中畫”。
    花窗除了本身的裝飾作用之外,也有務實的功用。透過這排列有序的漏花窗,徐徐清風傳送而來,束束光線穿透過來,采光、通風問題通通解決。在古代,大家閨秀可不能隨意出門會客,一扇小小的花窗,也就成了女子們看窗外世界和家中來人的紐帶。如遇家中庭院搭了戲臺表演,家中女眷也可通過花窗聽戲,花窗在此時也正好起了避嫌的作用。

    【天下第一亭】水心亭——中國僅有的水中戲亭
    戲亭在水上,戲曲唱詞會通過水傳到很遠、很廣。無論是在地上還是在復道回廊上,都能各角度看戲。
    【天下第一山】片石山房——自帶水中月
    相傳片石山房的假山石出自清代大畫家石濤和尚之手,現在可算是石濤疊石的\"人間孤本\"。
    “水中月”景觀
    關于石濤大師,在一個叫做“印象何園”的地方還有介紹他的事跡。

    您必須登錄才可以評論

    評論(0

    返回頂部
    意見反饋
    頁面底部
    老司机AV免费福利网站_老司机ae免费福利入口_老司机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