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
在收藏著達芬奇、畢加索、倫勃朗和雷諾阿的蒙特利爾美術館對面,巨大的科恩畫像占據了整面樓體墻壁,在2016年離世后,漂泊于城市之間的吟游詩人科恩終于不必再離開故土了,無需用嘶啞的嗓音唱著紐約的藍雨衣。在《Anthem》這首贊美詩里他曾唱道:萬...14922 0By 喻添舊 2019-03-25 -
愛爾蘭綠帽子節:不再在世界的盡頭沉默
愛爾蘭人已經在世界的盡頭沉默太久了,今天的他們絕不再要嚴肅和無聊??駳g會以徹夜不眠的圣殿酒吧區的音樂結束,人們一杯一杯地將泡沫柔滑的健力士啤酒灌進喉嚨。在都柏林半便士橋的璀璨燈光下,在圣帕特里克節狂歡的余溫下,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或旅居者都在...3848 0By 喻添舊 2019-02-27 -
魁北克的味道
在所有的魁北克省車牌下方,都有一行法語文字寫道:“Je me souviens我記得”,這句話截取自一首古老的法國詩歌“Jeme souviens que né sous le lys, jecros sous la rose 我記得自己,...3264 0By 喻添舊 2019-02-13 -
象牙塔和植物園
博物館里擁有從雕像到畫作的廣泛的亞洲收藏品,還有來自非洲以及前哥倫比亞時期的美洲和大洋洲作品。在這透著濃郁藝術氛圍的第5層空間,透過玻璃窗飽覽360度全方位遠景,秋溪峽谷和卡薩卡迪拉峽谷遙相呼應,卡尤加湖掩映在色彩多樣的森林之間,仿佛整個伊...3648 0By 喻添舊 2019-01-17 -
不凍港的網紅鮮美
許多長途旅行者選擇將符拉迪沃斯托克作為俄羅斯旅行的結束點,雖然這多半源于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便捷,但來到托卡列夫斯基燈塔完成旅程被認為是一種儀式:腳下所有的道路都結束了。...6359 0By 喻添舊 2018-11-30 -
實用主義的野性呼喚
在1920年代初期的兩年里,阿爾謝尼耶夫生活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山坡上的二層小屋中。以烏蘇里地區的考察經歷為背景,阿爾謝尼耶夫寫出了最重要的著書《德爾蘇?烏扎拉》,講述和刻畫了在老獵人德爾蘇?烏扎拉的幫助下,他的考察隊對原始森林的探索和獲知,這...3597 0By 喻添舊 2018-11-23 -
無頭騎士干草車與睡谷傳說
號稱“美國文學之父”的華盛頓·歐文在他的《見聞札記》中描述了一個短小精巧的故事,在哈德遜河東岸的大山凹里,有一個叫“睡谷”的與世隔絕的地方,唯一打破這里亙古不變的靜謐的,是夜晚里策馬穿過山谷和村莊尋找在戰爭中丟失的腦袋的無頭騎士。...4100 0By 喻添舊 2018-10-09 -
“如果生活不如意,還可以回到伍德斯托克”
當時代溝壑被填平以后,一切曾經的另類都變得平和,一切不合理都變得合理,一切有爭議的正義總歸還是正義。人們回到伍德斯托克,獻上花朵和國旗,寫下祝福和感懷的話語,紀念那個美國的“既是最好也是最壞”,但終究從那時走向更好的偉大的1960年代。...5071 0By 喻添舊 2018-09-12 -
達·伽馬的革命航線
有人將里斯本的佩索阿、布拉格的卡夫卡和都柏林的喬伊斯相提并論,事實上對于其他兩對搭配,里斯本與費爾南多·佩索阿的精神貫通意義更大。詩人一輩子都在書寫里斯本和道拉多雷斯大街,例如那句著名的城市情話——“即使整個世界都被我握在手中,我也會把它換...2739 2By 喻添舊 2018-07-31 -
我是誰?我在哪兒?我吃點什么?
在我住的度假村里有六間風格和風味迥異的餐廳,這在度假島嶼來說基本屬于標配。連續飛行的后遺癥令我每天三省吾身:我是誰?我在哪兒?我吃點什么?世界越來越小,胃口越來越大,想要吃遍全球,已經不必跋涉千里。...6936 3By 喻添舊 2018-07-23